·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客家山歌大师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声乐艺术研究会理事

·广东省合唱协会会员

·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

·广东省梅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会长

·广东省梅州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

·梅州市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梅州市优秀宣传工作者

·新加坡丰顺会馆客家歌唱团声乐教师

·促进新加坡客家歌曲中央协调秘书

处艺术顾问

·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简介 > 文章选编
作品试听请点击这里
粤东采茶小戏《望婿成龙》音乐分析(作者:范晓君)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  范晓君(教授、副院长)


    内容提要:采茶小戏《望婿成龙》是近几年粤东采茶戏的一部代表作品。其剧中人物的音乐主题鲜明,全剧的音乐发展合乎逻辑。音乐既体现了传统采茶戏音乐的风格,在音乐创作上又有创新。文章着重分析了该剧音乐的主题、调式、曲体结构等问题。

    关键词:粤东;采茶戏;望婿成龙;音乐分析

    粤东五华县是客家人聚居区。粤东采茶戏,也带有客家人的文化印迹。采茶戏在当地已有很长的历史,最晚在清代已传入。其源头可追溯到赣南九龙山。采茶戏遍布五华县城乡各地,老一辈的人都能随口演唱采茶调,如《上山调》、《斑鸠调》等。传统的采茶戏为对子戏(一旦一丑)和三脚戏(二旦一丑)。其内容多表现当地人日常生活;其传统采茶曲调多来自与采茶相关的劳动音调和生活音调;其表演动作多模拟与采茶相关的劳动动作。
    2007年五华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组织排演了一出采茶小戏《望婿成龙》。该剧有两个版本,三人物版和二人物版。该剧原为三个人物,是申报广东省“五个一工程”的剧目。因后来又申报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老年组的评选节目,因角色的年龄关系,就去掉了一个青年角色阿明,就又有了一个二人物的版本。该剧的主创人员如下:
    编剧:廖武(梅州群艺馆馆长),作曲:彭强,导演:陈苑芳,剧中主要人物:六伯(吴小雄饰演),六伯婶(彭如香饰演)。三人物版增多一个角色,阿明(彭山饰演)。由五华县文化馆文艺干部演出。本文对三人物版的《望婿成龙》进行音乐分析。
    《望婿成龙》的剧情大意是:阿明竞选副镇长,笔试第一名。岳父母家有一坛陈年好酒,岳母说,现在是关键时刻,要拿这坛酒去送礼,岳父坚决不同意。阿明也不同意,他要凭自己的实力公平竞争。最后,做通了岳母的思想工作,一家皆大欢喜。
    作曲者彭强,他从小接触当地的采茶戏,擅长客家山歌演唱,是著名客家山歌大师,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以下从主题、调式、结构三个方面对《望婿成龙》的音乐进行分析。

 

 一、音乐主题

 

    在《望婿成龙》中,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音乐表现是密不可分的。剧中共三个人物,8首曲目。其中5首是独唱:六伯2首,六伯婶2首,阿明1首;其他2首是对唱1首,齐唱1首;另有1首是二胡独奏。
    三个人物各自有其音乐主题。
    六伯婶的人物形象是朴实、爽快的。其代表性的曲目是《曲一》:

 

 

    《曲一》由4句构成,前3句各4小节,末句5小节。前2句后各两小节间奏,第3句后4小节间奏。从旋律来看,是由四个乐句构成的旋律,前三句均为4小节,每小节为一个乐节,每句均为4个乐节。末句5小节。第一句,旋律高起,以级进为主,在乐节之间辅以跳进,为适应紧密的节奏,唱词中加入了衬词,呈现出的是开朗、兴高采烈音乐情绪。第二句,乐思承接前句,节奏上有明显模仿,旋法上,第一句的第二、三乐节之间,有一个低音上方五度音隔开的八度跳进,第二句的第三乐节亦有一个八度跳进。这种在级进为主的的旋律中,嵌入跳进,增加了律动感,充分表现了六伯婶的喜悦心情。第三句是转句,由于偏音变宫的加入,有变宫为角的意味,且在节奏上,第3乐节采用了使用了强拍强位休止,表现了六伯婶俏皮式的自豪感。第四句,扩充为5小节,分两个句逗,第一个句逗3小节,第2个句逗2小节。在转句之后音乐情绪又回归到喜乐融融之中。
    六伯婶(曲一)的音乐主题来自《长歌》(四):

 

 

    上例为《长歌》(四)的前两句,两句均为4小节,第一句落音re,第二句落音sol。将上例与《曲一》的第一、二句进行比较,不仅落音相同,其骨干音亦完全一致。
六伯的人物形象是耿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其代表性的曲目是《曲二》:

 

 

    《曲二》有一个8小节的前奏,是一个爽朗情绪的铺垫。唱腔共四个乐句,前三句各4小节,末句6小节。第一句,旋律主要在高音区萦回,级进与跳进相间,节奏较疏,这种不快不慢的速度、不疏不密的节奏,其音乐情绪是稳健、乐观的,表现了人物率直的性格。第二句,前2小节有对比,但后2小节的节奏与第一句后2小节的节奏相同。前二句跳跃的旋律,切分节奏,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情绪,对塑造音乐形象有重要作用。第三句点题,“人逢喜事”,旋律级进,强拍强位休止,和切分节奏,表现了人物内心是激动的,但并不张扬。第四句,是昂扬的,把欢乐、激昂的情绪完全表现了出来。
    六伯(曲二)的音乐主题来自《长歌》(五):

 

 

    上例是《长歌》(五)的前两句。两例的前两小节曲调基本一样。而《曲一》其后乐句中的休止音和切分节奏音型均可在《长歌》(五)中见到。
    阿明的人物形象是正派、上进、有抱负。其代表性的曲目是《曲三》。

 

 

    上例是《曲三》的前半部分。前奏的起句是一个具有相当的动力的乐句,它是由弱拍起、上行的音调,并且紧接一个上二度的自由模进,给唱腔的进入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第一句,起句是由八分附点节奏构成的同音的进行,延续了前奏的动力感,旋律接下来是一个上五度跳进,跟着又是一个上四度的跳进,一下子把人物积极、向上的形象就展现出来了。如果说第一句是“扬”的话,第二句就有些“抑”了,音区主要在中低音区,对已呈现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巩固。第三句有转的意味,旋律强调角和宫二音,又加入了偏音变宫,终止在羽音上,预示做事业也会有一些波折,第四句强拍弱位起,旋律走向上行,有两处四度跳进,进一步表现了人物坚定的性格。
    从传统采茶戏曲目来看,粤东采茶戏的旋律是级进为主,较少跳进,而在上例中却有1处五度、5处四度向上的跳进;另外,还有1处八度、1处五度的下行跳进。这种跳进进行,特别是向上的跳进,增强了旋律的活力和生气,对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的作用。
    阿明(曲三)的音乐主题创新的程度较高,但仍然可以发现一些音调与《三句板》(一)、《长歌》(二)有些渊源关系。
    其余曲目的主题分别来自下列曲牌:
    曲四(对唱,省略):《斑鸠调》
    曲五(六伯唱):《红绣鞋》
    曲六(六伯唱):《上山调》
    曲七:《上山调》(慢)bB调
    从以上谱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物主题表现的是剧中人物的性格与形象,这个形象是通过特定的音乐形态表现出来的,如旋法(音阶、调式)、节奏型、曲体结构等音乐表现因素。另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自然和人文环境,如特定的地域特征,粤东客家人的民族性格、风土人情等。

 

二、调式分析

 

    《望婿成龙》共有8首曲目,其调号全部为F调,节拍全部为2/4拍。下面以《曲一》为例进行调式分析。

 

 

    上例是先是《望婿成龙》的首段音乐,包括开场音乐和六伯婶的一个唱段。开场音乐先是由3个句逗的自由节拍的引子(谱例略)开始, 主要部分由5句构成,每句各4小节。六伯婶唱腔结构分析见前述。


    (一)音列
    分析其调式,还得先从音列、音阶的分析开始。本文采用刘正维教授的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理论对五华采茶小戏《望婿成龙》的音乐进行调式分析。
    刘正维教授长期进行中国传统音乐调式的体系的研究,在他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一书中,就提出了中国的两大调式体系:徵调式体系和羽调式体系,以区别于欧洲音乐的大、小调式体系。刘先生在《中国音乐》2009年第1期上发表的《四度三音列——传统音乐的“染色体”》(93-99)更进一步研究了该问题,该文指出,我国五声音阶中的“四度三音列”是传统音乐的“染色体”;徵羽两个不同排列的母体四度三音列组成了性质各异的徵羽两大音列群体,它们制约着传统音乐旋律的风格和调式调性特征。文章认为三音列有如“三足鼎立”,在例举欧洲音乐“Ⅰ、Ⅳ、Ⅴ”为“三足鼎立”后,指出:“我国传统音乐则靠四度内的三音排列,即靠‘四度三音列’‘ 三足鼎立’,致使旋律得以稳定,并显示出一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然而,在一首曲目中,音列常常超出3个,且可以构成若干个四度三音列,而构成其风格特色的四度三音列则是特定的两类“四度三音列”。它便是:第一类称徵音列群体,徵为中心。这种形态以do la sol为母体,向下移位成sol mi re,都是由小三度加大二度构成,这是一种下行的排列;然后再反向上行排列便是:re mi sol,sol la do,也可看作是母体和其移位的逆行形态。第二类称羽音列群体,羽为中心。这种形态以re do la为母体,向下移位成la sol mi,都是由大二度加小三度构成,这是也一种下行的排列;同样再反向上行排列便是:mi sol la, la do re,同样也可看作是母体和其移位的逆行形态。[1]
按照刘先生的“四度三音列论”,其开场音乐可列出3种音列(包括上下行和逆行):

    第一种:

 

 

    如第1句。
    第二种:

 

 

    如第2、4句。
    第3种:

 

 

    第3句前2小节是第一种和第三种音列的混合,后2小节是前2小节的自由模进。音列同属第二种。
    第5句是第一种、第二种音列的混合。
    而在六伯婶的唱腔中,第一句是第一种、第二种的混合,第二句是第三种、第一种的混合,第三句由于偏音变宫的引进,可看作为变宫为角色,即上四度转调,仍然课认为是第二种和第一种的混合。第四句是第一种、第二种的混合。
    《望婿成龙》的八首曲目,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上列的3种音列。


    (二)调式、音阶
    《望婿成龙》的八首曲目,均为bB调。以上列《曲一》为例,其音阶排列如下:

 


 

    该音阶包括了上列的三种音列(包括上下行):

 


    八首曲目最后的落音均为sol,音列、音阶亦完成一致,故所有曲目的调式均为F徵调式。

 

三、结构分析

   
    在《望婿成龙》的八首曲目中,4首为单乐段,4首为二段体(除去前奏、间奏,仅以唱腔为例)。


    (一)8首曲目的句式和段落结构
    单乐段结构:
    《曲一》、《曲二》、 《曲七》、《曲八》。单乐段见前例《曲一》、《曲二》。
    二段体结构:
    《曲三》、《曲四》、《曲五》、《曲六》。
    二段体结构如《曲五》:

 

 

 

    上例为二段结构,A段4句,前3句各4小节,第1、2句后2小节间奏,第3句1小节间奏,第4句5小节,2小节间奏。B段转1/4拍,上下2句结构,上句11拍,下句22拍。


    (二)主题音调
    1.主题呈现
    虽然粤东采茶戏的主题旋律有别于欧洲音乐的“动机”发展手法,也较少有“警句”式的主题呈现,但作为主题音调的呈现方式,在《望婿成龙》的8首曲目中,每首曲目的第一句往往具有主题句的意义。如前例《曲一》的主题句:


 

    先从歌词来看,可分为两个句逗,女婿为我//争面光,曲亦同步。中速稍快(一分钟约108拍)。从旋律来看,第一句逗1、2小节,第1小节呈下弧形,第2小节下行小七度大跳到中音区;第二个句逗3、4小节,两个小节都在中高音区。从节奏来看,主要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合而成,包括一个切分节奏。这种较紧密的节奏,配上中、高音区的迂回的旋律,很好的表现了六伯婶愉悦的心情。
    又如下例《曲七》的主题句:

 

 

    这是一个由二胡独奏的旋律,慢速演奏。从旋律线来看,很明显是一个下行趋势的旋律,起音到落音,整好是一个八度。从记谱来看节奏虽然依然是紧密的,但由于是慢速演奏(比《曲一》的速度放慢了很多,一分钟约48拍)。如果改用音符时值扩大两倍的形式记谱,节奏将显得宽松许多。慢速的演奏,旋律仍然是抒情性的。音乐压抑,表现了一种沉思。该段音乐是根据剧情发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各个人物在内心静静的反思。
    从以上两个谱例可以看出,第一句作为主题句,已将该曲目的情绪、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呈现了出来,但是并不完整,接下来便是主题的发展。
    2.主题发展
    主题发展常常是将第一句所初步呈现的主题进一步的深化。其发展方式体现出了起承转合的特点:

 

 

    上例由4小节的前奏和5句唱腔构成。前3句各3小节,句末2小节间奏,第4句4小节,结束句5小节。第一句,主题呈示,第二句,承接主题句,最明显的就是节奏完全一样,旋律有自由模仿的因素,第三句,游离于主题旋律之外的转的表现就是偏音变宫的引入,使旋律的色彩发生变化,第四句回归到原主题上来,扩充一个小节,结束句再次肯定主题,并再扩充一个小节到5小节,以增加结束感。
    此外,作曲家也吸收了欧洲音乐主题发展的手法,如重复、模进、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望婿成龙》是仅有不到20分钟的一部小戏,剧中也仅有3个人物。该剧一共只有8段音乐,全部为F徵调式,单乐段结构与二段体结构各为4首。详见下表:
    基本情况统计表:

 

 

调式

节拍

结构

单乐段

二段体

   F徵调式8

    2/48

4

4

 

    采茶戏《望婿成龙》的人物主题旋律都与传统采茶曲调有渊源关系,其曲调的主题来源主要是传统采茶戏曲牌。该剧音乐是曲作者彭强先生在一个星期完成的,足见彭先生对粤东采茶戏音乐的熟悉程度。该剧所有曲目既有传统风格,又有大胆创新,三个人物的音乐主题与人物性格十分吻合。旋律优美动听,保持了传统采茶戏音乐的歌舞性质。音乐情绪的布局与剧情发展统一,合乎逻辑。笔者认为美中不足,是音乐的变化略显不不够,主要表现为全曲都在一个调式上,感觉有些单调。当然,因规模限制,我们不必要求在这样一部小戏的音乐有太大的展开和对比。
    粤东采茶戏受赣南采茶戏的影响非常大,传统曲体基本上都是来自赣采茶戏。如本文例举的《斑鸠调》、《上山调》、《红绣鞋》、《长歌》、《三句板》等均来自赣南采茶戏。同时,粤东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主要如:五句板、山歌、快板、竹马舞、花朝戏、春牛舞、龙舞、狮子舞、杂技、乐班(八音班)、汉剧等,特别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山歌,它们在大型采茶戏中亦多有运用。因这些问题不在本文的探讨之列,故暂且不论。

    参考文献:
    [1] 刘正维.中国音乐(J),2009(1):9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中国【采茶】音乐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76004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一般项目《广东【采茶】音乐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09R-01)。

 

    作者:范晓君,男,文学硕士,广东肇庆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

·上一篇:客家山歌大师——彭强(作者:李.. ·下一篇:彭强老师在新加坡传授五句板竹板..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彭强艺术网欢迎您的光临,请记住本网站的网址是:pengqiang.wuhuas.com

本网站用于收集和发布彭强的个人音乐、书法等作品